北约瓦解便宜了谁?为何说德国将是北约解散的最大赢家
苏联解体德意志是最大的赢家,如果北约解体,那么最大的赢家还是德国,近代以来,为了控制欧洲,曾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人,最后德国失败了,二战结束后,为了对付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军事联盟,叫北约,表面上是防御苏联,实质上还是防止德国死灰复燃。冷战结束,北约应该解散,但是没有,并且成了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现在马克龙提议要解白的將進酒北约,组建欧洲国家的武装力量,但是,默克尔表面上却反对,其实德国早就盼着美国人滚蛋,北约解散后,如果组建了欧洲军队,那自然是以法国和德国为主导者,这样俾斯麦的梦想成真了。
北约解体后,欧洲将有分裂,德国还是要争欧盟和欧洲军事组织的老大,法国则是拉拢俄罗斯进入欧洲体制内,用以抵销德国的潜在的威胁,不排除英法的又一次拉近,还是戒意德国。当法国正在为欧洲形成整体而奔波活动时,德国却不时的唱”对台戏“,还对各方不时的表漏“各性”的态度。种种的迹象显示出德国深藏的“雄心”。但是,其它地区的演变也在影响欧洲。届时世界上新的组合和碰撞经过一个时期的变化和磨合,才能又出现一个相对的平静!动荡也不可能没有。
从十二国到三十国,北约是如何一步步东扩的
1945年二战结束,联合国成立,新的国际秩序在“雅尔塔体系”下建立。经济领域,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的基础上,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三大支柱”确立。在政治安全领域,一幕大戏渐渐拉开帷幕——
罗斯福的去世是对美苏乃至东西方关系的沉重一击。1946年2月,乔治·凯南以"八千字电报"首提“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同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著名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沿岸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它被认为是冷战开始的宣言书。
1947、1948、1949三年内,美国杜鲁门政府相继出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
1949年4月4日,北约在华盛顿成立,创始国包括北美的美、加,以及欧洲的比、法、卢、荷、英、丹、挪、冰、葡、意共12国。当时西方媒体给出的定位是“拉来美国人,摁住德国人,防范俄国人”。显而易见,其着力点集中在欧洲。
1952年2月,希腊、土耳其加入,1955年5月6日,北约吸纳西德(联邦德国)。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愤而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约抗衡,两大军事阵营在欧洲针锋相对,剑拔弩张。1982年,脱离佛朗哥独裁统治的西班牙正式加入北约。
1985年起,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实行“改革与新思维”,带来的却是1989—1991年间东欧剧变、华约解散、两德统一,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被俄罗斯联邦取代。
1997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启东扩进程,1999年正式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2004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加入北约。2009年,克罗地亚与阿尔巴尼亚加入。2017年,黑山加入。2019年上半年,北马其顿将完成入约程序,北约成员满30个。
德国人终于觉醒,要求解散北约,建立欧洲军队,乌危机玩砸了吗
恐怕不是俄乌危机玩砸了,而是德国看到这样玩下去的话,俄欧关系存在失控的威险,再跟着美国走下去最后的结果会是鸡飞蛋打。
美国控制北约不断推进对俄罗斯的压迫,又以俄罗斯的威胁来胁迫欧洲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这是一种寻求动态平衡的做法,通俗地说就是走钢丝。既要制造和俄罗斯的冲突,又要把这种冲突控制在不至于爆发的范围内。
但是这样做非常冒险,随着美国和俄罗斯各自的内部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做法越来越有可能导致局势失控。
局势一旦失控,美国自身不会受到太大的伤害,但是欧洲国家就不一样了。对欧洲国家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以德法为主的一些欧洲国家看到了这种危险性,才做出了这种表态。而这种表态也不是真的要解散北约,而是要给美国施加压力,取得一部分主导权,从而控制局势避免走向失控。
大致也就是这样。
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欧洲国家摆脱美国的控制是不可能的。
德国潜艇是怎样保持战斗力?一战后被解散,二战开打时战力却更强
由于一战之中,德国为了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曾进行了“无限潜艇战”,致使大量英法以及其盟友的商船、军舰受到极大的损失,差点让英国丧失海上霸主之位。
战争结束之后,出于不能容忍有威胁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存在,在惩戒战败国的《凡尔赛条约》里面,除了让德国不能拥有可攻击性的战斗机以外,潜艇也被命令不能拥有。
如此一来德国的潜艇部队在战后被完全解散,军官、士兵都在英法巡视员的监督下被迫退役,然而条约是死的,人是活的。
作为曾经给予英国海军重创的武器,德国的军方并不准备就这么放弃了,他们想着既然在德国境内进行潜艇实验、修建新潜艇不被允许,那就在国外去修、去研发。
造船业发达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地成为德国军方的首选之地,他们偷偷的用大量海军经费,秘密在当地开设公司,然后招募前德国海军军官去任职。
我们所熟知的狼群之父卡尔·邓尼茨,此时就被派遣到荷兰的一个叫荷兰潜水艇发展署的公司任职,在那里他以一战潜艇指挥官的实战经验,指导了德国新型潜艇的设计工作,同时负责对新潜水艇进行超长时间的试航以及潜艇作战方式更新。
因为在潜艇作战方式更新上有着卓越表现,邓尼茨被德国海军高层看中,于1923年被调往了潜水艇的总部,在那里任职于参谋部,负责潜水艇猎物方式和进行深水炸弹攻击的研究。而由于在讨论过程之中,他总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其军衔有了极大的提升,1929年成功晋级为了少将,
1935年德国通过示弱求同情的诱导,在1935年6月18日让英国同意了德国在不超越英国的前提下,可以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其中包括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