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鱼有什么含义?(也就是太极)
阴阳鱼是指太极图中间的部分,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 。“太极图”,就是两条黑白的“阴阳鱼”。白鱼表示为阳,黑鱼表示为阴。白鱼中间一黑眼睛,黑鱼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理。
1、“阴阳鱼”太极图的思想渊源可上推到原始时代的阴阳观念。
2、“阴阳鱼”太极图与道家有关,宋元及清代胡渭的部分有关观点基本可信,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内丹、阴阳等思想观念上。
3、关于陈抟或薛翁、蜀之隐者、青城山隐者创作或始传“阴阳鱼”太极图的观点,因无以考证,只能存疑,不能轻易否定,也不能简单肯定。
4、现存文献中最早一张“阴阳鱼”太极鱼出自南宋张行成的《翼玄》。此图不是清康熙以后人窜入,这一点从《翼玄》、《易通变》的文字内容中可以得到证实。
有人知道太极图中阴阳鱼眼代表什么吗
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如果只看这个“鱼眼",一般人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同时也代表不了什么东西的。
但是看太极图,一般是看整体的太极图,完整的太极图,并不是只看那两个黑白点,而是看这个整体的太极图,而这个太极图就像两个阳阴鱼互抱呈太极旋转一样,这样既可以代表阳阳学中的阴中含阳,阳中含阳的意思,也可以代表四季气候变化和八卦方位配合的意思,甚至还可以代表世间万物,从初次成长,到旺盛,而至衰落,周而复始的过程!
子时,太阴,白色鱼眼;
午时,太阳,黑色鱼眼。
————
子时,黑暗至极,为坤。白色鱼眼是一阳生,这就是物极必反。黑为表,白为里。
————
也就是地逢雷处见天根。天根是描述月亮从看不见到初见月牙时的状态。但是我们也可以用天根来形容初见太阳从地面升起时的状态。
————
如果按“三阴三阳”的六经辩证关系来讲。子时,就是坤卦,太阳是看不见的。但是,此时坤卦里缺蕴含着阳,只不过我们看不见而已。等到坤达到极致后,也就是阴消阳升时,震卦就出现了。
————
坤里含阳,也就是太阴含白色鱼眼,叫一阳生。生,是看不见的,只有成时,才看得见。这叫生成。
阴阳鱼眼中又是两个太极图,(四个阴阳鱼眼)再分八个直至无穷……,这就是老祖宗留下的哲学理念,一分二为太极,矛盾的统一,阴极转阳,阳极转阴。四个鱼眼是曰四象,也可理解为二维空间。再想像四鱼眼中有八个小鱼眼,是曰八卦,眼中有眼直至无穷,理解为三维空间,所以有生万物之说。或许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暗示了,物质万物是由64种微粒子组成(目前以发现的就差一点了),微粒子按老祖宗暗示还是可分的,也许在多维世界能发现,[大笑][大笑][大笑]……
古代先贤在长期仰观天文,腑察地理的过程中,以观日月运行给天地带来的寒暑变化,称阴陽始变都在二至上,即夏至丶冬至节上,\夏至时,太陽在北回归线上开始南移,一天移一线;冬至时,大陽在南回归线上开始北移,一天移一线,这样,二至就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地运行着。古人为更清楚地表达其日月乾坤运行标志,所以画了阴陽鱼及鱼眼,夏至时节到,一阴始生,鱼眼睁开,开始吸阴气,这时,太陽在北回归线上开始南移,北方(北半球)逐渐开始变凉,鱼眼始闭,以保陽塑之气,暖其万物,称一阴始生。冬至节到,北方鱼眼张开,开始吸陽气,太陽从南回归线上开始北移,南方鱼眼始闭,以保陽气暖其万物生长,所以鱼眼不是装饰物,是古人以图明示后人阴阳变化之规律,易经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以自天祐之!
太极图中阴阳鱼眼在练真正太极拳的人身上是左右两股骨头关节,是人体躯干和两下肢连接的关键部位,是人体气血下行到腿脚的主通道,也是下肢的根节和躯干部的基础。代表人体最重要的左右两个中心。
太极阴阳鱼图形的标准绘制方法
画一条24厘米的线段
1、圆规取12厘米的半径在由线段的中点心即12厘米处画第一个圆(外圆);
2、以6厘米的半径在线段6和18厘米划第二三个圆(两个鱼头,左取下半圆,右取上半圆);
3、以3厘米的半径在线段6和18厘米处划第四五个圆(两个鱼眼)。
4、而后填充黑色,黑鱼留白眼,白鱼留黑眼。
太极的“阴阳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怎么看
太极的“阴阳变化规律”是什么?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生阴生阳,两仪立焉!。太极动生两仪,两仪互动生四象,四象轮回生八卦!。
太极的"阴阳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怎么看?
太极拳分阳阳,阴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具体来说就是虚实
太极拳主要分三个虚实:即脚的虚实、手的虚实、一手一足的虚实。
太极拳讲究阴阳相济的原则
阴阳相济的原则是一个总则。太极离不开阴阳,具体练习时,上下、里外、大小、虚实、开合、刚柔、快慢等运动,是由人体内在物质所产生的辩证运动。太极与拳,即内形与外形的辩证地统一结合。因此,太极是一个身体的辩证运动。一方面要阴阳分开,另一方面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但又不能切然分开,到头来又是一个相济、渐变、换化、互补的关系。
比如脚下的虚实,无论进步或退步,都必须做到虚脚渐虚,实脚渐实。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都不可骤变、顿变、突变,必须将重心的渐变,又慢又匀地交替得越细致、越清楚越好。即是此虚一分,彼实一分,不断有规律地流变,才是分清虚实。而不是一脚虚,一脚实就是分清虚实了。所以要做到恰到好处。
比如练习提手上式时,右脚为虚脚,左脚为实脚,这时身下沉,头上领。练白鹤亮翅时,虽然手上举却身下沉;身下沉却头上领;手上举却肘下垂。
拳论中讲"左重"、"右虚”、"屈伸”、"俯仰”无一不是阳关系。阴阳相济,阴阳分清,阴阳合一,万变不离其阴阳,就是这个道理。
在理解虚实时,拳师要求做到虚脚鸡蛋压不破,蚂蚁踩不死,才符合虚实的要求。
所以,阴阳变化的规律就是左虚右则实;上虚下则实,前虚后则实,这就是虚实分明,阴阳变化的规律。
事物都有两面,而且这两面都可以用阴和阳来进行概括和统一,但二者的划分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因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同时物质又是运动变化的。所以,阴阳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
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阴阳相互依存,跟我们哲学中学习的一样,就是相斗争而发展,相对立而存在,即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从黄帝的话中我们不难明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密切结合是生命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昼为阳,夜为阴;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属阴。
阴阳平衡:古代思想家以消长来概括阴阳的运动变化。“平衡”,指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察觉,或者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做“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的属性转化。它主要是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孰主孰次就决定了这一事物当时的主要特性。事物内部阴阳的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处于消长变化之中,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阈(音同育,意:界限)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往往表现为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物极必反”,这里的“极”是指事物发展到了极限、顶点,这个是促进转化的条件。
阴和阳是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存在着无限可分性;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相互转化,就是阴阳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而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阴阳双方不断的消长运动中实现的;若各种形式的阴阳消长运动处于一定限度、一定范围、一定时间之内,表现为动态平衡,整个事物就处于正常状态。反之,就往往陷于异常状态。
太极的阴阳变化规律,那就是,一切事物都是两方面的,有正面就有反面,有阳就有阴,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阴阳是对立统一的物质体系。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阳极转阴,阴极转阳。这么一个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本天生一对,在对立中周易,在周易中统一。
阴阳相抱,互克互补,同生交变,轮转不息
乃宇宙大道。阳极而衰,阴渐涨。阴极而返,阳初动。
阴阳谓之两仪,纯阳(太阳)、纯阴(太阴)、阳主附阴(少阳)、阴主附阳(少阴),此乃两仪之四象变化。四象再添阴阳,即为八卦。
阴阳和合,圆融一体;阴阳平衡,恰如其分。
阴阳生万物,育万灵,太极统天地之经义。
太极里的阴阳鱼是往哪个方向转的
应该是由南往北转的。它和指南针应同极性,即n极和S极,南极,北极,它与我们统常用的地图是南北反向的,上北下南(地图方向性)阴阳属性是上南下北,(南朱雀,北玄武,左,东苍龙,右,西白虎)。阳极的终极是阴极的初生,阴极的终极是阳极的初生,周而复始变化无穷两相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