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更替顺序具体是什么
谢谢邀请。五代十国(902年—979年)是对中国历史上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之间大分裂时期的一种说法,最早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中原地区五个依次更替的政权(907年—960年)与几乎同时存在的其他十个割据政权(902年—979年)的统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到宋初之间,在中原地区之外还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灭掉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要记忆的话,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十国为南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马楚、南唐、北汉,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
谢谢邀请。五代十国(902年—979年)是对中国历史上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之间大分裂时期的一种说法,最早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中原地区五个依次更替的政权(907年—960年)与几乎同时存在的其他十个割据政权(902年—979年)的统称。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怎样更迭?这应该是问每个朝代怎么建立又怎么灭亡吧。
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让,建立了后梁,后来他被儿子朱友珪杀死,然后朱友珪又被弟弟朱友贞杀死,朱友贞就是梁末帝。
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同年灭了后梁,朱友贞让人结果了自己。李存勖后来因为内乱被杀,他的干哥哥李嗣源继承他的大位称为唐明宗,其子李从厚为唐闵帝,被他的干哥哥李从珂杀死,李从珂自立为帝,是为唐清泰帝,因为和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互相猜忌,石敬瑭引来契丹灭了后唐。
936年,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建立了后晋,但是这是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当儿皇帝和纳贡称臣为代价的。他死后,继承人侄子石重贵不甘心对契丹服服帖帖,惹得契丹大举入侵,把石重贵和后晋宗室后宫掳掠到了辽国,后晋亡。
947年,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建立后汉,并利用中原人们反抗契丹的机会赶走了契丹,但是刘知远只当了半年皇帝就去世了,儿子19岁的刘承佑即位,和当时的权臣们发生矛盾,他杀了史弘肇等几个权臣,并派人去杀在外领兵的郭威,郭威在手下拥戴之下返回攻打后汉,后汉主被杀,后汉亡。
951年,郭威由监国称帝,建立后周,死后传位给养子柴荣,是为周世宗,世宗年轻有为,但是959年英年早逝,传位给7岁儿子柴宗训。960年,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周亡,五代结束。
北宋建立后,又先后灭掉了后蜀、荆南、湖南、南汉、吴越、南唐、福建、北汉等割据政权,979年实现基本统一。
大唐帝国灭亡后,中国四分五裂。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仅仅是中原政权就换了五个,平均每十年时间就完成一次政权交替。每个政权所使用的国号,无一例外都是历史上曾有过的。为了区别雷同的名称,史学家只好统统加上一个“后”字,因此有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政权。至于地方割据政权,那就更多了,所谓的“十国”,指的是势力较大、存在时间较长的十个地方割据政权,分别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
下面我略说一下五代之更迭。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改国号为大梁,五代史由此为开端。五年后,朱温被儿子朱友珪所杀,弑君者还没坐暖皇帝宝座,便被弟弟朱友贞干掉了。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国号大唐,灭了后梁。后梁存国仅十七年,共三任皇帝。
- 后唐开国仅仅三年,唐庄宗李存勖被叛军所杀,李嗣源继位。李嗣源当了八年皇帝后去世,李从厚继位,很快被李从珂赶下台。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借契丹之兵,灭了后唐,李从珂自焚身亡。后唐存国十四年,共四任皇帝。
- 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建立后晋政权,割幽云十六州予契丹。石敬瑭死后,继位的石重贵与契丹翻脸,可是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经过数年苦战,后晋败于契丹之手,石重贵成为阶下之囚,后晋灭亡。后晋存国十一年,共两任皇帝。
- 契丹人入主中原,改国号为辽。与此同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自立为帝,号召诸道反契丹。在各地纷起的反攻下,辽太宗耶律德光被迫撤出中原。刘知远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后汉,这一年是公元947年。五代史没有一个皇帝当得久,仅仅一年后,刘知远便去世,他的儿子刘承佑继位。在政权频繁更迭的年代里,君与臣之间的信任降至冰点。公元950年,刘承佑突下重手,连杀大臣,并想除掉手握重兵的天雄节度使郭威。郭威不得不反,率军反攻开封,刘承佑败亡,后汉仅仅存在四年便灭亡了。
- 皇帝轮得可真快,这回轮到郭威加冕,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定都开封,这也是五代史里最后一个中原政权。郭威称帝后第四年(公元954年)去世,其养子柴荣(又称郭荣)继位,他是五代史中出类拔萃的一位皇帝。柴荣在位期间,南征北战,败北汉,征南唐、后蜀,北伐辽国,大有鼎定乾坤之势。可惜的是,他与五代多数皇帝一样短命,在位六年便英年早逝,只活了39岁。七岁的柴宗训被推上皇帝的宝座,不久后被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给夺权了。
五十年的时间,光是中原政权就换了十四个皇帝,其中有一半是以发动政变、兵变的形式夺权。皇帝被打倒、被推翻、被赶下台,甚至被杀,都是司空见惯的事。直到赵匡胤建立大宋政权,杯酒释兵权,采取“强干弱枝”之政策,皇帝才算坐稳了江山。
五代
后梁:(梁太祖)朱温所建,被唐庄宗李存勖所消灭。
后唐:晋王李克用创基,后其子(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建立,亡于后晋。
后晋:(晋高祖)石敬瑭所建,被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契丹军南下所消灭。
后汉:(汉高祖)刘知远所建,被周太祖郭威所取代。
后周:(周太祖)郭威所建,被宋太祖赵匡胤所取代。
较大的割据政权
燕: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建。晋王李存勖(称帝前)派大将周德威领兵攻灭。
歧:李茂贞所建,后梁灭亡后臣服于后唐。
五代十国分合变迁表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本人做了一个时间轴图:右侧为中原王朝的五代(北宋建立时十国还有存在的,故将北宋也放在时间轴中),左侧为十国。
五代的更迭关系比较简单些,依次更迭。
后梁(907~923年),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为梁,建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期间909-913年建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后梁,被灭于后唐。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李存勖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后被石敬瑭勾结契丹军灭亡。
后晋(936年—947年),公元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两帝,初定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后迁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
后汉(947年-950年),公元947年,契丹灭后晋后占据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后攻克并定都于东京开封。后被郭威所灭。
后周(951年—960年),是五代的最后一个朝代,从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至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宋,定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历经三帝,享国10年。
后梁时期
附属国:前蜀、南楚、吴越、南平、闽国、南汉
独立国:吴国
附属国:南楚、吴越、南平、闽国、南汉
独立国:吴国
消失国:(前蜀)
附属国:南楚、吴越、南平
独立国:闽国、南汉、后蜀、南唐
消失国:(前蜀)、(吴国)
附属国:吴越、南平
独立国:南汉、后蜀、南唐、南楚
世界首例体细脑克隆猴诞生了,克隆人离我们还远吗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及其团队先后于2017年11月27日、12月5日培育两个体细胞克隆猴,分别命名为“中中”和“华华”。1月25日,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了他们的成果:成功培育全球首个体细胞克隆猴。
近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诞生,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在人们欢庆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有人表达了对该技术的伦理关切:克隆猴都来了,克隆人还会远吗?事实上,自绵羊“多莉”诞生之日起,围绕克隆技术的伦理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科学研究鼓励自由探索,但却不能没有科研伦理的规范。为了杜绝无视科学伦理道德的行为,我国还在制度层面作了专门规定。但是,中国科协最新的一项有关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意识的调查报告却显示: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完全不了解有关科研诚信、转基因、伦理审查办法等科研伦理管理的相关文件规定。
我国的科研伦理规范有哪些?
据了解,我国的科研伦理审查制度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为适应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家对863计划、97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根据国际项目的伦理评估要求成立了伦理审查委员会; 随后,科技与卫生管理部门开始重视伦理审查工作,持续加大科研和应用中的伦理审查与监督力度。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科研伦理准则、规范和评价标准,倡导符合伦理规范的科研活动,约束甚至禁止不符合伦理规范的科研活动。
“我国目前科研伦理规范主要有以下三个文件,分别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6年10月发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3年6月发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以及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关于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和国际合作项目中动物实验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规定(试行)》。这些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在涉及人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时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1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雷瑞鹏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除此之外,1998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施行《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5月,国务院还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3年12月,科技部和原卫生部联合下发了《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明确规定,禁止生殖性克隆人研究,允许开展胚胎干细胞和治疗性克隆研究,但要遵循规范。
共通的科研伦理原则
虽然这些规定、条例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发布,涉及的领域也不尽相同,但是在雷瑞鹏教授看来,它们背后却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有些原则贯穿了所有的“规定”。“我认为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需要牢牢把握和遵守以下基本的科研伦理原则,即: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其实,在学术上,这些原则已经讨论和界定得很清楚了。”雷瑞鹏说道。
首先是尊重原则,在科研活动中要尊重人的尊严、自主性、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比如,在人体试验中,受试者可以自主选择参加,也可以中途自由撤出试验;在临床试验前,科研人员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受试者提供:研究目的、方法、过程、可能的风险和受益等方面的信息,让受试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作出是否参加试验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邱仁宗研究员就曾撰文指出“干细胞治疗”中的伦理问题,完全违反知情同意的伦理要求,将未经验证的研究混淆为治疗,向病人提供的信息往往是夸大效果、隐瞒、缩小风险;同时,科研人员也要尊重和保护受试者的隐私,不得将涉及受试者隐私的资料和情况向无关的第三者披露。
克隆人从技术上来看离我们并不遥远,关键是伦理和法律上的距离有多远?克隆人类目前在世界各国是不允许的,我们国家也不会批准的,克隆技术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疾病,而不是无限克隆。
人类很快就会掌握自己的进化方向了,有人会拿伦理道德说事,但是最早堕胎是不合法的知道吗?日本韩国以前有把60岁老人送山里自生自灭的习俗,韩国还是靠中国某个皇帝才废除这个习俗。还有地方有割礼这种对女性的虐待这种习俗。以后可能会出现,是国家需要你才制造了你这种状况。
周世宗柴荣在宋朝延续的脉系以及生存状况是怎样的
周世宗柴荣驾崩不足一年,他的亲信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了七岁的周恭帝,开启了宋朝。按封建伦理纲常老赵是谋朝篡位。然而他却厚着脸皮宣称是宋受周禅。反封七岁的恭帝宗训为郑王。厚颜无耻的篡夺了柴周的天下。传说柴荣的五子熙让被其娘舅领养,因舅父姓宁,故被改姓宁。六子熙谨在老赵的默许下由大将潘美抚养,并改姓潘,七子熙诲被大臣卢琰抚养,被改姓卢。柴荣共育七子,宗训是四子,他的三个哥哥先于父亲而夭折。七岁的孩童,正是记忆的黄金年龄,陈桥之祸不久,郑王宗训被迁往(实际是发配)千里之外的房州,最终怀揣国仇家恨以二十岁的英年凄然离世。而柴、赵自此即成水火,不共戴天,所以赵匡胤是绝不可能让柴荣之后长大成人,寿终正寝的。因此柴荣的五、六、七子改姓存活是完全不可能的,他表达了百姓为柴氏延嗣的美好愿望而矣。而赵宋朝中的柴姓多是被招来作遮羞布的柴荣族人。因此说赵宋优待柴荣之后完全是厚颜无耻,欺世盗名。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周世宗一生共有7个儿子,前三个都是被后汉隐帝所杀,这里咱们不提,剩下的四个儿子除了当过皇帝的柴宗训下场惨一点,其他也还好。
赵匡胤夺位后,柴宗训被迁到了房州(今湖北房县),这个地方自古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闻名,是一座天然的监狱,柴宗训被迁到房州,就算是给他插俩翅膀他也难逃。公元973年,柴宗训暴毙,年仅20岁。
柴荣五子柴熙让后周时被封为曹王,陈桥兵变后并未受到迫害,世代居于沧州,北宋末年迁回祖籍临汾。
六子柴熙谨于964年病逝。
最小的儿子柴熙诲被卢琰收养,改名为卢璇,于真宗年间入仕,被封为武烈侯。
赵匡胤也就是对不起柴宗训,对于柴荣的其他几个儿子还是很大度的。不仅如此,柴荣的秦爹柴守礼赵匡胤对他也不错。
很高兴能参与这一问题的回答。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先对周世宗柴荣有个简单的认识。周世宗柴荣相比起很多皇帝名声不显,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出众,恰恰相反柴荣被誉为”五代第一明君”,他还曾立下“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而从他在位短短不到六年所做的种种表现,后世人大都相信以他的能力足以开辟出一个堪比汉唐的盛世王朝。
当然,历史是没有假设和如果的。那么“周世宗柴荣在宋朝延续的脉系以及生存状况是怎样的?”
在一场著名的“陈桥兵变”后,赵匡胤接受了当时的后周皇帝柴宗训的“禅让”,改国号为宋,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那究竟赵匡胤与后世其余的宋朝皇帝,有没有信守承诺善待世宗柴荣的后人呢?
史书记载,周世宗柴荣共有7个儿子。前三个儿子:柴宗谊、柴宗诚、柴宗諴,在他起兵时被后汉的隐帝刘承佑所杀;四子柴宗训在将帝位禅让后被赵匡胤封为郑王,但在20岁时病逝。史书记载赵匡胤“素服发哀”并追谥其为“恭皇帝”;而周世宗柴荣剩下三个儿子的结局众说纷纭:有说是被赵匡胤害死的,也有说是为了躲避追杀改了姓名最后不知所踪的。而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在赵匡胤准备将这几个尚在襁褓的婴儿处死时,一旁与赵匡胤素来关系深厚的潘美(北宋开国名将)面露不忍,并道:“于理未安”。于是赵匡胤便将孩子交由潘美收养,至此“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
交代了周世宗柴荣7个儿子的去向,我们再来看看柴荣的后世命运。史书上只对“恭皇帝”柴宗训这一支有相关的记载:在柴宗训二十岁病故后,他的儿子柴永崎被宋朝封为郑国公,其爵位世袭一直到宋仁宗时期(据宋太祖赵匡胤仅三代),因当时这一支的嫡系血脉断绝,只能从柴姓的旁支中选择一人来继续承袭爵位,但真正的周世宗柴荣血脉到此也就断绝了。
至于在梁山好汉中排第十把交椅”小旋风“柴进,则是来源于作者的杜撰,完全是为了增添小说的戏剧性而塑造的。《水浒传》梁山108好汉中,能从史书中找到依据依据的存在的不过寥寥数人,其中并不包括这位”柴大官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谁而来
由赵普而来。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