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在养老院会抑郁吗
养老院里聚集了大量的老年人,如果自己会调整心态,多交朋友,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应该是不会抑郁的。
有个别老年人,可能因为儿女很少来看望,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认为自己被儿女遗弃了,所以导致抑郁。
如果因为工作繁忙不得不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平时要多抽时间去看望,嘘寒问暖,陪着说说话什么的。让他们知道,儿女还是随时想着自己的,自己并没有被遗弃。这样,他们也会理解你们的无奈,安心在养老院生活。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欢迎关注点评分享!
看自己年龄性格以及子女、护工以及周围的老龄朋友的态度。
老年抑郁症,发病率不低。中国人的传统是宁肯在家终老,都不愿意送老人到养老院。
如果老人生活能自理,思维清楚,心态也比较平和,体谅子女,那到养老院后子女经常来看望、护工也比较负责任,跟周围的老年朋友多交些伴儿,其实是挺好的。
就怕是反过来的这种老人,他们到养老院后就会很失落、抱怨,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老年抑郁症。
希望家庭、社会对老年人更多一些关爱。[玫瑰][玫瑰]
大家好,我是心灵涤荡,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而今,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这是不争的事实,面临着老年人如何养老的老生常谈问题。当然我们国家也很正视眼前的现实,正在设法制定、完善相关养老政策、措施。
而今,我们的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快捷高效,中生一代因此而"累″得气喘吁吁。"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要工作"的现实,让他们顾此失彼,正提前透支着自己的精力和健康,长此以往,将非常危险。
说实话,将老人送入养老院,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能接受这个观点,因为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禁锢着我们的思维,"养儿防老",赡养老人是儿孙辈天经地义的事情,都普遍认为将老人送入养老院就是对老人不尊,就是儿孙不孝,将为旁人所不齿。
因此,将老人养入养老院,儿孙辈心有不安,老年人心有不爽,所以老年人在养老院会抑郁,就在所难免。
(一)、儿孙不孝,不敬老、赡老,是老人心中的痛。
其实,老年人也应该体恤一下自己的儿孙,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他们没日没夜,争分夺秒,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总有顾此失彼的时候,总不能因生活艰辛的逼迫,出现"白花人送黑发人"的情况吧!
(二)、担忧养老院的生活质量、护理水平会不尽人意。
对于此,其实老人们也不必过于担心,目前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也在狠抓质量和管理。人心都是肉长的,大家都有父母,也都已为人父母或即将为人父母,将心比心,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是不会亏待老人的,会尽心尽力照料的。
况且,老年人最怕孤单寂寞,而养老院人多伴多,能相互交流互动,互相关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调动老人语言神经、运动神经,对老人的心胸调养有很大的帮助,能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能减缓老人的痴呆衰老,真可谓一举多得!
谢谢!
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养老已是中国面对的重大社会要求!由于独生子女的出现,无疑使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许多事情选择回避。但有些问题已是难以如此了吧!解决社会性问题是有关部门的职责。。
养老机构有多种性质并存。行业自办,私办公肋,乡镇所办,私人承包。
有高收费的私人高级养老院。也有一般收费的行业或私办公助的养老院。有单间双间,也有八人至十人的大间。。环境各不相同。服务水平与医护能力也各有高低。当然与收费高低有直接关系。
高级的、有些行业部门的各方面明显优于其它养老院。有的带钢琴室,美术室。医护服务随叫随到。这样环境比老人独居更好。至少吃饭方便,有人交流不会寂寞,,
好象现在还没有实行等级制。没有甲乙丙级。应该引进等级制!强化自身环境,提高各方水平。。应该在立法上加强务实性!
养老院虐待老人的报道已非一次!立法上还是留下空白,不细。立法现代化是时代需求!依法治国怎能立法滞后?
条件允许,还是选择高级养老院或行业自办类。如果不行最好是居家顾专职保姆照顾。一般的就别去了吧!会让老人伤了心,,,
老年人在养老院会不会抑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养老院的档次(环境、设施、文化娱乐、护工的素质)
二:老年人的身体是否健康、生活能否自理、心态是否平和、性格是否开朗、有没有业余爱好等等。
三:子女是否孝顺,是否会定期去看望老人。
四:逢年过节会不会把老人接回家团聚。
五:是老人主动要求去的,还是因为子女没有时间精力照顾送去的。
如果以上几条都满足的话,老年人应该不会抑郁!
是的,老人进养老后都陌生的面容,老人心里会很不好受,想儿女的时候就会流泪,想孙子孙女时也会伤心,不想和养老院的人交往,因对这些人群不了解,儿女们忙看望老人不及时,老人慢慢会抑郁,做儿女的送老人进养老院之前,各方面都要想到,应该想到后果的严重性,你们送老人进养老院,费用也很贵,钱也不少花,为什么?不能给老人请个护工在家养老,去养老院活受罪,花钱买罪受,都站在老人的角度想想,如果儿女们孝顺谁都不舍得把老人送敬老院,图心静,确实老人也不想去老院,困为老人舍不得生活活了一辈子的家,在这个家里老人养大了她的儿女,老人也想不到,儿女们把她送进了养老院,老人的伤心,痛苦只有老人自己知道,我是多么希望天下儿女孝敬自己父母多尽尽孝,工作忙顾不上照顾老人,可以到劳务市场正规部门请个心地善良的护工在门家护理老人,让老人以食无忧开心幸福快乐度过晩年。供参考。
老年人患抑郁症需要长期服药吗?有副作用,能不吃药吗
所有的药物都有副作用,但有几点要去权衡:
1.一般来说,药物的治疗作用要大于它的副作用。
2.疾病带给你的伤害VS药物的副作用。
3.疾病是否能治愈?
抑郁症是一个长期存在,反复发生的问题,抑郁者经历一次抑郁发作并恢复后,复燃的风险依然很大。多达75%的人在首次抑郁发作之后还会出现发作。有多次抑郁发作史的人,甚至更可能在长时间内处于抑郁状态。
好消息是,一旦人们接受抑郁障碍的治疗,他们都会比不接受治疗快的多,而且复燃风险也会降低。
坏消息是很多具有抑郁障碍的人从不就医,或在症状开始多年后再去就医。
福州一老人爱捡垃圾被儿女阻止竟患抑郁,你怎么看
有时候垃圾桶有很多可以卖的东西,其实不是关乎能卖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垃圾桶实在太脏了,致病细菌太多,环卫工人也有戴口罩手套工作,那是为了谋生。平时看到捡垃圾的老人都没有防护措施的。实在不提倡老人家这样子做
近日我有小朋友也遇同样问题,家住高档小区,岳母衣食无忧,染上拾垃圾毛病,怎样也无法阻止,家中常堆拾获,很担心家人及孩马健康。朋友很苦恼,时常引起争吵。我告诉她,实际我己观察多例。年轻时会是心理症。年纪大者,这种拾物癖,是老年痴呆的症状,当然要适度劝戒,知道是病了,子女亲人应当谅解,和采取附合自家条件措施。並对疾病发展有心理准备。切不可急切粗鲁对待,对病很不利。会加重病情。
爱捡垃圾这个是很多老人家的通病,作为儿女的我们,其实大可不要去制止,只要跟她理清道理,并告知她可以存放垃圾的地方就好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据了解,这个爱捡垃圾的陈阿婆是出生在农村,她含辛茹苦把子女培养成才,后来儿子来泉州南安打拼后,赚到钱买了房安了家,于是不想老人再劳累,想让她清闲些,才接来一起住,可谁知道的是……
(资料图)
儿子孝顺,家务活都尽量不让母亲做,孙子上学也不需要她照顾……那平日忙惯的她能干些啥打发日子呢?她能想到的就是——捡垃圾。
可这个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就觉得很没面子,于是阻止了老人行为,可就是因为没有沟通好,导致老人得了抑郁症。
ps:终归还是那句话,有时间的话可以多陪陪老人,尽可能不去阻止她想做的事情,多一些理解和沟通,这就是孝顺了。
(海峡网 黄小群)
这个问题不属于我的垂直领域,但是特别想说一下我的经历。希望我现在的悔意,能让年轻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接受或用另一种方法去改变老人家。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住,我奶奶在我大学的时候就不上班了,那时候就已经慢慢开始在外面捡破烂了,但是因为我不经常在家,有时候碰上,心里会不好受,但是,也没有特别强烈的感受。待我上班之后,我天天住在家里,慢慢注意到窗户外面、厨房的犄角旮旯、她和爷爷房间的门后,都堆了很多纸壳、塑料瓶、易拉罐,我家是老楼的一层,经常有楼上的邻居把家里不用的废品堆在我家门口,奶奶回来和我聊天的内容也离不开这些东西多少钱一斤多少钱一个,收破烂的怎么是个奸商就会欺负他们老人家,后来甚至跟我聊哪个垃圾桶里的瓶子多。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那时候,只是觉得特别没面子,我都已经上班了,家里人都拿工资,她还出去捡破烂,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们,我一开始怀疑是我爷爷没给我奶奶零花钱,她手头不方便,于是,我开始每个月给我奶奶两百零花钱,她基本都不要,跟我说“我有钱花,你不要给我,刚开始工作,多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有一次,又有一个邻居把破烂放在我家门口的时候,我爆发了,不仅跟邻居特别生气的说,“你别再把这些东西放在我家门口了,我家不是垃圾箱”,还跟奶奶大吵起来。奶奶那么惯着我的人,被我说的头都抬不起来。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转变的,可以我也意识到了,我奶奶去捡破烂,实际是工作没了,又没有退休金,心里很自卑,又想体现自己的价值,又不会干别的,她从农村出来,跟城里的老人又合不到一起,不可能去跟人打太极、练歌,她的生活也是需要用事情来填满的。
我家附近就是大学,我晚上吃完饭,开始拉着奶奶去学校的操场,跟她说,一个人没意思,让她陪着我去跑步;周末了,带她坐公交去附近的公园,拍拍照,看看鸳鸯;我记得我还带她去马路边看过马拉松比赛;带她去鸟巢看看奥运会的那些建筑;带她去海棠花溪,看海棠看碧桃盛放。她其实还是去捡破烂,只是,我希望她的生活更丰富一些,我们的心能更近一些。她不要钱,我就多帮她买点她爱吃又舍不得买的水果、点心,每次出差给爷爷带几包当地烟,在当地给她买一件衣服或围巾,让她知道我想着她。但是,每次想起那次爆发后的争吵,我还是特别后悔,我估计那一次在她的心里也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象,因为她后来每次被我遇见她捡破烂,她都会用小心的眼神看着我,把手里的东西使劲往身后躲。再后悔,事情已经发生了,记忆无法抹去。我把这些写出来,其实就是希望年轻人不要再犯我的错误,多给老人宽容和理解,多陪陪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
为什么现在的人从学生到老人得抑郁症的那么多
现在因为抑郁症而出事的真不在少数,前几天,看了一个15岁的小姑娘,还有抑郁症,她妈妈给他报了一年的钢琴课,她不喜欢钢琴,就因为这事跳楼了。
而让人心酸的是,在她正准备跳楼的时候,她的父亲和母亲这时候正从楼下经过,他的父亲不顾危险,明知道女儿跳楼,他站在下面接只有两个结果,而两个结果都是死:
1.从15楼往下跳的压力特别大,如果下面没有人接她,必定是死路一条!
2.她父亲站在楼下接她,会把她父亲砸死的。
3.就算接不到她,还是会被她砸死。
而她父亲毫不犹豫,就站在那里接她,她母亲上去找人劝孩子了,结果母亲还没有走到楼上女儿就从上面跳下来了,正好砸中了父亲,父亲也被他砸死,女儿也摔死了。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得抑郁症的都是心眼特别小的,想不开的也没有人劝他们,没有人注意到他们情绪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一旦逼他们做他们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儿,他们就会做出极端的事儿。
抑郁症这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大家共同关心他们情绪的变化,尤其是亲人之间更是应该注意。
总之:从学生到老人抑郁症患者特别多,我们一定要注意身边的亲人情绪的变化,如果你强迫他做不喜欢做的事,他们往往就会做出特别极端的表现。
生活物资的丰富,导致人类对物资生存本能的需求转向精神需求,而精神食物的获取比单纯的食物获取难度高多了。没物质上的食品,会生病或饿死。没精神上食物,会得抑郁症等精神上疾病
老人到儿女家带小孩,不少人都抑郁了,专业保姆则不会,为什么
有些老人的儿女不是很尊重老人,做事缺少不了老人,好事领不到老人,做做比专业保姆还多的事,没功劳有时连苦劳儿女也不认同,老人不抑郁还能儿女抑郁,这种儿女谁做了过份的事还不知道,就形成这个局面。
专业保姆是一份职业,工作而已,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走人,双方雇佣关系,没有亲情羁绊,雇主为了笼络住保姆,看好孩子,做好家务,一些事情上有分寸感,相互理解尊重,希望合作愉快。
自家老人看孩子,一家人无拘无束,说话随便,只有干不到的家务活,没有不该干的,儿女心安理得,理所当然享受父母的付出。两代人观念差异,生活理念方式不同,小摩擦不断,老人干得委屈,子女不满意。有的老人对孩子出钱出力,还要忍受儿女的挑剔指责,长此以往,老人心中憋闷,精神压抑,当然会抑郁。
清官难断家务事。两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没有边界没有距离感,产生矛盾很自然。儿女要体谅父母,父母帮助看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不要道德绑架父母。儿女下班回家后,多分担一些家务,让父母喘喘气,有自己的时间,缓缓气,休息会儿。
老人到儿女家不光是带孩子,还管做饭,买菜打扫卫生,儿女们有可能嫌饭做的不好吃,有什么不愉快老人忍气吞声闷在心里不说出来,觉得自己越来越老,得指望儿女们,也不敢得罪他们,看孩子没有自由,成天围着厨房转,长时间的压抑说不定就会抑郁。保姆就不一样了,愿意干就干 不愿意干走人,不怕得罪主人。
这个问题很复杂。
保姆带孩子,是为了挣钱,她体力累,心不太累。孩子养不好,她不上心,孩子感冒了她不心疼,她心里不累。再说了,也不会和家人产生大的矛盾,就是有问题,也好解决,大不了走人。一拍两散,谁也不欠谁的。所以,保姆不会抑郁。
但是,老人带孩子就不同了,除了体力累,心里更累。担心孩子吃不好,怕孩子受冷受热。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得操心。
更难的还不是这些,是一家人的相处。
比如给儿子带孩子,达不到儿媳妇的要求,养孩子的方法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诸多的不同,就成了矛盾。
但保姆就不同了,她没观点,你说咋地就咋地,听令就行,不参与。
老人养孩子,好凭自己的老经验,儿媳妇爱孩子,老人也爱孩子,往往在养孩子方面发生纠纷。都不开心了,脸就阴了。阴的时间长了,老人就抑郁了。
给女儿带孩子也一样,很不容易!
雇主用钱赢得更多的休息时间,保姆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付出劳动,在北京花10000块钱,请位可心的保姆照顾孩子,使自己有自由的时间,保姆用攒下的钱在家乡买了房,双赢吧。
老年人到儿女家带孩子,自己儿女认为是理所当然,专业保姆做的是一份工作。老年人在儿女家带孩子的过程中观念不同不免和年青人有磨擦,容易产生矛盾,这问题很难解决。专业保姆为的是一份工作,为工资,雇主得按月付薪酬,保姆得按雇主要求去做。
老年人在养老院会抑郁吗
会的,白天老人和同龄人在一起聊聊天,可晚上他们想家,想亲人,在养老院在好,老百姓有一句俗语说:《金窝银窝丢不下自己的穷窝》,在自己的家里待几十年,我下子去养老院不适应,不习惯,肯定会抑郁的,就是在养老院再好能吃好睡好,有人陪伴,但老人精神上的还是认为自己家里好。抑郁主要是心里疾病,老人心里不舒服,长期这样,肯定抑郁,这就解决老人思想问题,解决心里压抑,让老人心里高兴,这是唯一办法。
本来就抑郁,被甩锅甩到养老院了,还能抑郁?现在是正式进入倒计时了,心里只默念还乘多少日子...[听歌].
三大娘九十二了,坚决不用拐杖,理由是“我要走路、天天走”。
知道一旦用上拐杖,就再也别想用脚走
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以父母住养老院六年的亲身体会来回答。
由于父母住养老院,我每周会去养老院两到三次,与养老院其他老人也有接触,对老年人在养老院会不会抑郁这个问题我有直观感受。
首先我父母肯定不会抑郁,因为他俩性格开朗,喜欢与人交流,喜欢读书看报,尤其是母亲喜欢管闲事,把养老院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弄得一清二楚。加上俩老人年轻夫妻老来伴,相互有个交流,抑郁的可能性应该没有。
据我观察,养老院百分之八十的老人都是失去老伴的独身老人。这批老人我也没看到有抑郁的,因为养老院自有他们的方法,让所有老人生活充实,精神愉快。
养老院的活动丰富多彩,能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每天上午九点至十点组织老人做操。上午下午组织老人唱歌跳舞,做游戏,做手工。喜欢打牌的老人有专门的棋牌室,喜欢读书的老人有图书室,喜欢书画的老人有书画室,喜欢锻炼的老人有健身房。喜欢看电影的老人有电影放映室。对于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的老人,护理人员都会主动去邀请他们出门参加活动。对于坐轮椅的老人,护理人员也会把他们推出房间坐在一起聊天,做手工,做游戏。在这样一个大集体里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会使性格内向的老人性格变得开朗起来,性格开朗的老人会生活得很充实快乐。
我父母刚去养老院时,总希望儿女常去看他们,去了又总希望多陪他们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融入养老院生活和环境后,儿女去看他们,他们还嫌儿女待时间太长,耽误了他们参加娱乐活动,催促儿女“快回去了,没事就少来。”
通过这六年频繁行走在养老院的所见所闻,我认为老年人在养老院不但不会抑郁,性格反而会开朗起来。
好在平台对回答内容不限定领域了,我也来尝试回答一下这个不属于我领域的问题。
老人在养老院,会不会抑郁,这是个很普遍的问题,确实有相当部分老人有这个倾向,为什么?因为好多老人并不是自己的意愿而进养老院生活的。往往有的是因各种因素被“逼”上养老院的。
我本家族的叔婶,无儿无女,今年都85岁了。倒不是做计划生育“模范”的问题,主要是我婶无生育能力(石女),过去在婚姻情感方面,比较忠贞,一般是从一而终。和现在年轻人不同,一言不合就拜拜!婚姻就和换件衣服似的。我婶虽不生育,甚至就没有完美的“性”福生活,但叔婶二人一辈子恩恩爱爱,夫妇和睦。
平日里,种着几亩地,加上国家好政策,养老保险、无儿无女户照顾、我叔还是个老复员军人,有生活补助,日常生活还是能凑合的。
这两年,一是岁数大了,再一个我叔头2年闹过一次轻微的脑血栓疾病,干活已不中用了,婶子患腰腿疼多年了,日常生活家务杂活多是我叔操持。是此,经向村委会提出请示,报乡镇、县民政部门,住进了县养老院。
养老院生活吧,原则上确实不错,吃喝拉撒睡,都有人伺候管理照顾,伙食标准也可以,比一般家庭生活不低。
只是我婶腿脚不便,吃饭不方便去食堂吃,每次需我叔打饭或服务人员送饭,这些倒不是问题。最不方便的是,我叔牙口不好,每每对食堂做的饭菜不对口,咬不动嚼不烂,不如自己做饭方便。再一个,住养老院,可不能自由出外乱走乱串,那样也不好管理,又易出现意外问题。在农村广阔天地,自由习惯了,住养老院,觉得太憋得慌,不自由。因此,在养老院住了不到一年,实在不愿意再住下去了,否则,不老死也得憋闷抑郁而终。
现在,又回农村家里来了,还继续自力更生吧,什么时候确实不能自理了再说吧,走一步说一步了。所以,住养老院的情况各不相同,身体健康,或年龄不大的,养老院里有各种健身器材,文化娱乐设施,过得也舒心惬意!因人而异了!
我是从事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老师左叔,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老年人抑郁不抑郁与住养老院没有直接关系。每个人都有抑郁情绪,有抑郁情绪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自我调节,如果调节不良,就会发展为抑郁症。
3
第二,老年人在养老院,如果子女经常探望,节假日去养老院陪伴老人,让老人感受到亲情,情感不孤单,情绪就不容易抑郁;否则,子女把老人往养老院一放,不定期看望,节假日不去陪伴,那老人就会心情不好,时间长了就会抑郁。
第三,养老院不是家,老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老人心情自然不好;同时,把老人送到养老院,老人会认为子女不管自己了,心态自然不会好,时间久了当然就会抑郁。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再次感谢你的邀请!
不会,老年人会找到聊天的,他们生活很丰富多彩的,只要老人是心甘情愿的去养老院,不是被逼的就行。
我老公姥姥就在养老院,他们早上起床吃早饭,早餐必备鸡蛋,午餐11点吃,做的都是老人牙可以吃动的,不是说多有营养,但是也是换着花样做,晚上4点就吃饭了,就是担心吃太晚消化不了,一般老人午饭过后就去遛弯了,公园或者串门,喜欢玩的就打麻将,打扑克还有凑一起看电视的。
过年的时候我老公姥姥在我婆婆家待了有两个月好像,疫情不让回去,封了都,封解封就吵着要回去,老人知道我婆婆他们得上班,上班了没人照顾她,她自己一个人不行,总怕拖累儿女,我老公在车上问他姥姥问是待够了么?他姥姥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说自己家能待够么。抑郁到没有,因为已经习惯了,养老院才是自己应该去的地方,毕竟吃饭上厕所屋里环境对她而言是比较好的了。
如果老人不是心甘情愿去的,最好不要送,如果是心甘情愿的那不会有问题,但是中国人的思想,儿女围绕身边,又怎么想去,除非像我婆婆他们那样,不干活不行,农村也没有什么养老统筹,就得干活才可以,老人已经80多了,不去养老院自己在家生火都是问题,更别说基本的吃喝了。